隔爆、本安、增安三种防爆等级的区别及选型注意事项
一、核心区别
1.隔爆型(Ex d)
原理:通过坚固的外壳承受内部爆炸压力,并阻止火焰和高温气体传播到外部环境。
适用场合:1区、2区(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)。
典型设备:电动机、开关柜、大功率控制箱。
2.本安型(Ex ia/ib)
Ex ia:适用于0区(高危环境),双重冗余保护,故障时仍安全。
Ex ib:适用于1区,单故障条件下安全。
原理:限制电路能量(电压/电流),使其无法引燃爆炸性环境。
适用场合:0区、1区(如石油化工传感器、仪表)。
典型设备:气体探测器、低功耗传感器、PLC输入模块。
3.增安型(Ex e)
原理:增强设备密封性和绝缘性,防止正常运行时产生火花、电弧或高温。
适用场合:仅限2区(爆炸性环境出现概率极低)。
典型设备:接线盒、照明灯具、无火花电机。
二、选型关键注意事项
1.危险区域划分
0区:优先选本安型(Ex ia)。
1区:可选隔爆(Ex d)或本安(Ex ib)。
2区:可选用增安型(Ex e)或其他类型。
2.环境适应性
温度:设备表面温度需低于气体组的自燃温度(如T1-T6等级)。
腐蚀/湿度:选择防护等级(IP)和材质(如不锈钢)适配的型号。
3.安装与维护
隔爆型:需严格保证外壳接合面间隙,维护后需恢复防爆结构。
本安型:需匹配安全栅/隔离器,电缆电容电感需符合参数限制。
增安型:禁止内部存在火花部件,接线需牢固可靠。
4.认证与标准
国际认证:ATEX(欧盟)、IECEx(国际)、UL(北美)。
国内认证:中国防爆认证(Ex标志)。
5.系统兼容性
本安系统需整体设计,包含关联设备(如安全栅)。
增安型需与其他防爆技术(如隔爆)组合使用,若内部含潜在点火源。
6.成本与实用性
本安型:适合低功耗系统,但需额外安全栅成本。
隔爆型:适用于大功率设备,但体积大、安装复杂。
增安型:成本低,但限制严格(仅限无火花设备)。
三、常见误区
误区1:增安型可单独用于1区。
纠正:仅适用于2区,且内部不得有火花部件。误区2:本安设备无需防爆认证。
纠正:本安系统需整体认证(含电缆、关联设备)。误区3:隔爆外壳可随意开盖维护。
纠正:必须在断电状态下操作,否则丧失防爆性能。
四、总结
高危区域(0区):必选本安型(Ex ia)。
中危区域(1区):隔爆(Ex d)或本安(Ex ib)按需选择。
低危区域(2区):增安型(Ex e)经济适用,但需确保无内部点火源。
关键步骤:明确区域划分→匹配防爆等级→验证认证与环境参数→设计兼容系统。